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2025-04-05 16:17:58
现在新分级标准已送交石油公司测试,预计明年年初就会生效。
该区资源落实程度较高,估算2P可采储量约5.33亿桶,具有进一步开发上产的潜力。关于马拉松石油公司马拉松石油公司是美国著名油气公司,创立于1887年,经营范围包括石油采集、石油天然气加工、天然气液化、石油及石油产品批发销售、精油管道运输、天然气配运、电力设施服务、建筑业等。
若交易成功,预计高峰期可为中安石油公司增加权益产能14600桶/天。31区块于2012年12月投产,英国BP公司在该区块担任作业者。此外,在俄罗斯也拥有生产项目。2011年,中安石油公司完成收购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所持安哥拉31区块5%权益项目,此次收购之后,中安石油公司在安哥拉31区块的总权益将达15%。该交易尚需得到中国和安哥拉政府相关部门的批准。
主要集中于中东和北美。目前,马拉松正努力向全球扩张,并已在欧洲的挪威、非洲的赤道几内亚和安哥拉油气开发目前,中国石油集团在加拿大的投资业务覆盖油砂、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及管道运输等领域,油气储量潜力巨大,资产价值高,资金流动逐步加大,2020年后石油产量有望逐步提升至千万吨。
非洲国家独立50多年来的历史证明,非洲国家的贫穷落后更需要推进本国资源的一体化开发,只有建立一体化和综合性的工业体系,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加大与加拿大的油气合作正是深入摸索中国石油公司与发达国家同行合作的桥梁,将大幅提升中国石油公司全球化经营的综合能力。从这一不长的历史时期来看,中国的国家石油公司通过国际竞争,采用国际惯例,在一批发展中国家和若干发达国家广泛开展能源投资与合作,建立了较大的生产规模和经营资产,在重点资源国建立了上中下游配套的油气产业体系,油气作业当量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几十万吨稳步提升到2013年近2亿吨规模,份额油气当量近1亿吨的水平。这一做法被西方公司误读为破坏商业竞争规则。
中国在非洲的油气投资合作模式是典型的一体化开发模式。编者按:如何深入认识中国国家石油公司跨国经营实践的作用和理论意义以及未来前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小杰认为,我们不仅要从公司和国家角度研究,而且还应具备全球视野,深刻认识中国石油集团等大型国有石油公司在20年跨国经营中的贡献、创造和表现出的东方智慧。
这些来自东方的贡献和创造将中国国有企业的优质资源、扎实的行业基础和优良的企业传统等因素与所在资源国的利益和合作伙伴的优势进行组合、协同与创新,在一批国际项目运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与西方传统的国际合作思维和合作模式形成了鲜明的比对。中国石油公司的对外合作模式并不限于狭义的油气一体化开发,还涵盖了对相关基础设施的投资承诺和长期贷款方式。特别是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项目已由原来AB双向干线逐步提升发展成为一张跨越中亚多国和我国市场的地区性天然气运输管网,同时,这一管道项目的综合性开发还将与我国国内的主管网、国内的市场开发和储备设施结合,展示了今后该项目的合作领域和功能将从运输、出口贸易向市场调控和储备等方向发展。其根源在于,西方公司跨国经营秉持的合理理念是:在非洲地区只有从事油气勘探开发和直接出口方能盈利。
但是在2008年前投资合作步伐相对缓慢。与此同时,这些大型国有企业不仅建立健全了包括财团合作经营、合同管理、财务管理、内部风险控制、HSSE管理以及信息管理等跨国经营制度和内部经营管理体系,而且在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国际油气合作模式上具有诸多中国贡献和中国创造。开创中亚油气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西方石油公司在中亚地区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大量涌入、本世纪以来中小公司逐步撤离和大项目推迟投资/投产的过程。(作者:徐小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独立油气投资顾问)。
因为仅从事石油开发和出口管道运输,并长期维持低价出口,本质上依然是廉价掠夺资源国的自然资源。在中国对外合作模式中,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运营具有特殊的意义。
事实上,多数西方跨国石油公司在非洲的投资经营都具有类似的特点和作业方式。但是,在该公司的油田勘探开发之外的配套工业体系滞后,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当地化水平极低,使得油田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缓慢,部分民众甚至长期生活在石器时代,导致当地社会与壳牌公司形成尖锐对立,公司外部经营环境恶化,迫使近几年来壳牌公司不得不逐步退出这一地区的作业活动。
中国石油公司进入加拿大的初期目的剑指石油资源,特别是油砂资源。而一体化开发意味着项目不经济、经营不可持续和较大的社会风险。这一合作理念的开创性和战略价值不言而喻。这种不顾资源国发展利益的合作行为最终都面临遭排斥和无奈退出的结局。通过几年实践,探索了内外结合、长短结合的延展性的一体化合作方式,可概述为上游项目连接出口,下游亏损从上游弥补。中国海油进入乌干达时甚至明确承诺了基础设施建设与石油联合开发的结合。
他认为,中国国家石油公司的全球化经营理论意义巨大,未来的发展趋势不会停止,也远未到达顶峰,尽管面临系列新选择与新考验。持续和稳定的投资促使合作领域逐步扩张,充分体现了与资源国长期合作的战略意图。
近5年来,中国石油集团、中国石化集团、中国海油以及国内民营企业对加拿大的投资合作步伐明显加快。近两年来的运作考验着中方这一合作模式和智慧。
这种模式及其延伸模式本身并不新颖,但是,实施这些合作模式需要勇气和智慧,与西方石油公司在非洲的合作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是,如何在发达国家投资和合作经营,是中国石油公司的全新挑战,将面临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环境和问题,尤其是在经营理念、公司治理、行业标准和公司社会责任等方面对合作模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中方和加方共同面临的问题,需要双方共同探讨最佳的实践案例和最佳的实践规则。
壳牌公司和埃克森公司在尼日利亚三角洲和乍得的合作模式就是留给后者的典型例子。可见,西方石油公司进入非洲的目的就是直接获取油气资源。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康菲公司、戴文公司和英国天然气公司等西方石油公司逐步削减在中亚的投资力度,甚至转移投资方向。探索中加油气合作的最佳实践模式1993年以来,中国石油公司不断探索与发达国家的合作机会、途径和方式。
未来的发展取决于平衡运作、内外市场的结合及政府的政策支持。2013年年初,中国海油成功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将中国石油公司在加拿大的投资合作推向新的高度。
勇闯中非油气一体化开发的模式中国石油于1996年通过国际招标进入苏丹南部油气区块,遵照产量分成合同、出口管道和炼油设施的建设运营和转移协议规定,在短短三四年内在苏丹建立起了上中下游配套的石油工业体系,使这个原来的石油进口国迅速形成石油生产能力和规模化的出口能力,让地下油气资源转变为国民财富,也为提升地区石油生产水平作出了贡献。壳牌公司在尼日利亚三角洲从事油气勘探开发和出口业务已有50多年的历史。
中国的国家石油公司在非洲地区勇闯油气一体化运作、互补互促的新模式,破解了多数西方石油公司在非洲的困局,体现中国对国际油气合作的贡献和创造。这些最佳案例、理念和做法在发达国家可能具有普遍的意义
国际上一般首选在陆地进行可燃冰开采,我国也不例外。日前通过终审的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成果报告显示,科考人员在我国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钻探目标区内,已圈定11个可燃冰矿体,预测储量为194亿立方米。研究人员在140平方千米的钻探目标区内,圈定的可燃冰矿体,矿层平均厚度达20米,且确定东沙、神狐两个可燃冰重点目标区。将来,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技术进步,有望把成本降到天然气的水平。
可燃冰的勘探和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流体动力学、热力学、钻探工程等诸多学科,需要各领域的专家共同合作。我国先后于2008年11月和2009年6月在青海省天峻县木里镇永久冻土带多次成功钻获可燃冰实物样品,成为继加拿大、美国之后第三个在陆域钻获可燃冰的国家。
可燃冰的形成与海底油气的形成过程相似,且密切相关。尽管这两次陆域可燃冰的重大发现,对我国开采可燃冰技术有促进作用,但必须承认,相对于陆地,海洋对我们来说有更多的未知及不可控因素,海洋可燃冰开采难度更大。
因此,无论是陆域还是海域,可燃冰开采都面临诸多难题。如果可燃冰连续分解,将导致周围地层温度下降,产量也就随之降低。
发表评论
留言: